特派記者 梁璇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29日04版)
  仁川亞運會男籃複賽,中國男籃以67∶75負於伊朗被淘汰出局,這是中國男籃在亞運歷史上首次無緣四強。CFP供圖
  隨著日本隊戰勝蒙古隊的消息傳來,今天以67:75負於伊朗隊的中國男籃,首次無緣亞運會四強,而中國隊此前獲得第三名的亞運會最差成績,已經是40年前的往事了。
  上一場負於日本隊後,中國男籃被推到懸崖邊上。失去章法的不只是年輕的男籃隊員,還有老帥宮魯鳴,“成長是教練和隊員共同面對的問題,有一些年輕隊員意識上產生了偏差,只要他們努力配合,還能糾正過來,我希望他們不要走歪了,這樣進步還可以期待。但我離開教練這個位置也已經有10年了,說實話,有些生疏,好在有團隊的支持,但這樣的結果我要承擔主要責任。”在對陣日本隊的比賽中,領先15分的中國男籃最後時刻被日本隊翻盤,從而陷入必須“死拼”伊朗隊的境地,而宮魯鳴在那場比賽中大比分領先時的托大(換下大部分主力隊員),也被外界視作重要敗因,“教練最大的失誤就是在昨天的比賽中,給隊員傳遞了錯誤的信號,雖然說起來很重視,但事實上並未如此”。
  “大意失荊州”讓年輕的中國男籃十分尷尬,“我們已經盡全力了。”下場後的王哲林鼻孔塞著紙團,右手臂上有兩道被對手抓出來的長長血痕——中國男籃在亞運會上的表現,就像王哲林下場後的模樣,狼狽不堪。
  大賽靠老將 年輕球員無擔當
  “心情緊張、四肢僵硬”,這是場上隊員在主教練宮魯鳴眼中的印象,他們眼神迷茫,“眼中只有一條線,看不見一個面。”宮魯鳴對手下男籃隊員的弱點毫不客氣,“基本功和亞洲一些籃球不發達國家的選手差不多。”
  然而,本屆亞運會並不乏以年輕人為主的隊伍,中國男籃雖然年輕,但在比賽中呈現出來的並非是年齡上的劣勢,而是綜合實力的欠缺。“年輕人要得到鍛煉,更多依靠的是前任教練。”在中國籃壇名宿王立彬看來,中國男籃此前用的幾任教練在執教期間,“大部分只能顧及眼前的成績,不會考慮培養年輕球員,所以把王仕鵬、朱芳雨等隊員往死里用,等這些人有傷有病不能打了,問題馬上就顯出來了”。
  去年亞錦賽遭遇“馬尼拉慘敗”後,輿論對中國男籃“換血”的呼聲日益高漲,“這次是被迫換血,滑頭的教練肯定會留個王仕鵬或易建聯,但看得出,這次亞運會的任務主要是面向未來培養人才,所以賽前規劃就顯得更為重要。”王立彬提到的情況在本屆亞運會最終公佈的12人名單中可見一斑,包括易建聯在內的老將紛紛缺陣,只留下一群缺乏國際大賽經驗的年輕人,這讓他們在場上“群龍無首”,“這批隊員真的沒有經驗,即便參加過世界大賽的,也沒有打過主力,光在場邊‘打醬油’了”。
  “周鵬算是比較突出的,但情緒不穩定”,即便周鵬是這群年輕人中資格最老的一員,也從未在大賽中真正被委以重任,“要成為隊伍的靈魂人物,要靠他自己努力表現,在關鍵時刻站出來”,但這群年輕人的表現,顯然沒能滿足宮魯鳴的期待。“我們隊伍全是年輕人,雖然青澀,但很有責任心,很團結。目前,凝聚力比尋找核心更重要。”王哲林太“年輕”的觀點,在伊朗隊主教練看來,正是這幫年輕人難以取勝的關鍵,“這支隊伍缺乏經驗,畢竟這不是一般的練習賽,而是一項很重要的比賽,所以對他們的要求會更高。讓一幫年輕人聚在一起,有活力但無核心,所以他們沒了章法。”伊朗隊主教練說。
  即便如此,宮魯鳴依然選擇給年輕人機會,“我當然希望能從CBA聯賽中發現更多的新人,但對目前這支隊伍不會作大的調整。”對這樣的決定,宮魯鳴給出解釋:“老隊員是一筆寶貴的財富,但到了一定年齡,他們戰鬥的意志就會減退,任何隊伍都是需要改朝換代的,我們已經差了好幾步。能不能進國家隊,要看他們的個人願望、能力以及能否適應現在的訓練氛圍,我不希望看到他們訓練時進來養傷,上場了又占用年輕人的時間。”
  聯賽重外援 本土球員當自強
  “我們7月跟伊朗隊打過,當時是第一次與哈達迪同場較量。之前對他不瞭解,現在能瞭解一點了,他主要就是經驗豐富,但他畢竟年齡大了,我們還年輕,體能比他們好。”在以1分優勢戰勝中華臺北隊後,中鋒周琦便開始暢想對陣伊朗隊的情況,但本場比賽結束後,周琦頭也不回地穿過混合採訪區,伊朗球員哈達迪則在鏡頭前侃侃而談:“中國有很多球員在CBA中都有上佳表現,我不太理解為什麼他們聚在一起卻不像一支隊伍。他們有很多投籃很好的人,卻在比賽中屢屢失誤。”
  哈達迪觸及的正是周琦背身離去留下的“疑惑”,雖然這些球員在大賽中仍顯“年輕”,但中國隊的不少球員卻至少有5年的CBA聯賽經驗。這樣的年限放到NBA的平臺上,若是還未展露頭腳,便很可能與主力球員無緣,可在CBA賽場,不少“新手”卻早已擁有了高薪和所謂的“名氣”。
  王立彬認為,CBA的比賽環境算不上高水平的對抗,“外援在中國賽場上,因為同本土隊員實力差距較大,便占有了在場上的絕對開火權,他們主導著進攻和防守,所以,CBA中擔當大任的必然是外援。”這樣的模式,讓宮魯鳴也覺得本土隊員在聯賽中徒有虛名,“比賽對他們而言,簡單得很,給外援傳球或者接球投籃,很多人都是配角。因此,這批球員雖然身體素質不錯,但對戰術的理解力卻很差,更別提籃球智商了。”
  “外援擠壓本土球員的生存空間”,這樣的質疑早已有之。各個俱樂部紛紛高薪聘請強力外援的情景,導致了“中國籃球人才雖然沒有流失,卻也沒練出來”。“別看CBA賽場有20多支隊伍,但本土隊員還是相對缺乏,聯賽真正能打的就那麼幾個人,籃球人才根本不夠。”王立彬說,“對‘走出去’和‘請進來’應該同樣重視,尤其在限制外援上場時間和提升本土隊員的實戰能力方面,管理者需要認真考慮了。”
  “走出去、請進來”正是伊朗籃球崛起的原因之一。自2001年上海亞錦賽開始連續兩屆未能獲得參賽資格後,伊朗籃協便聘請了大批專家顧問,併成立了包括國家隊和聯賽的管理組,制訂了名為“伊朗崛起”的發展計劃。在伊朗聯賽中,不同級別聯賽的球隊可以通過獲得專項贊助引進外援,而在“引進來”的同時,伊朗籃協還通過限制外援人數舉措來保護本土球員的成長。此外,為了培養年輕球員,伊朗甲級聯賽每支球隊至少要有4名19歲以下的球員,而且必須有1人出場比賽。在次級聯賽中,伊朗籃協對年輕人的保護措施更加嚴格。正是這一系列改革措施,讓哈達迪等一批年輕人逐漸崛起,併成長為球隊的核心。
  但制約外援並不足以“治本”,對此,宮魯鳴也顯得很無奈,他說:“如果在聯賽里,每個本土隊員都能向外援學一招,他們就能取得長足的進步。有那麼多外援在身邊,要是真對籃球有熱情、真想學的話,為什麼不去把握那麼好的機會呢?關鍵還是取決於自己。很可惜,我們‘引進來’的始終沒能成為自己的東西。”宮魯鳴說。
  “年輕隊員在聯賽里和國際大賽中表現迥異的原因,和他們的職業素養有關,所以老闆們往聯賽里砸了多少錢都是虛數,沒有提高每個人的職業素養。要是有一天隊員們主動去思考、去訓練,取得的效果肯定比現在被逼著練好很多。”宮魯鳴說。
  王立彬在評價中國男籃在本屆亞運會的表現時坦言,“應當讓他們好好反思一下,想想打球為什麼,是否對得起那份薪水。”在中國籃球人眼中,“中國隊拿不到亞運會冠軍都算完不成任務,進不了亞運會前4名,真得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。職業聯賽肯定是根據球員自身水平和取得的成績決定薪水檔次。現在成績已經這樣,我們只能無奈地認為,這就當是球隊新老交替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吧”。
  本報仁川9月28日電  (原標題:“成長的代價”揭示CBA“得過且過”本質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27fuqvt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